我院教师在高等教育制度与学术职业研究领域发表系列高水平成果

更新时间:2025-07-11    点击次数:


我院教师深耕高等教育制度运行与商学院学术职业发展领域,近期围绕中国情境下高校教师职业身份建构、研究与实践张力、晋升制度逻辑冲突及组织合法性多模态话语构建等前沿议题,在《Discourse & Communication》《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等国际重要期刊发表系列成果,彰显学院科研体系建设成效,助力中国特色高等教育研究范式的理论积淀与国际传播。


刘书博、张旭(博士生)的论文“高等教育中组织合法性的多模态话语构建:基于中国商学院的分析”发表在《Discourse & Communication》(中财A类)2024年第1期。该研究聚焦中国顶尖商学院如何在政府行政逻辑与市场竞争逻辑冲突下建构组织合法性。通过多模态话语分析发现,商学院通过构建“政策追随者”与“产品供应商”双重身份(分别采用典型化与授权策略),并运用解耦策略分隔二者以规避冲突。面对不同观众,商学院优先满足政府要求,并通过“自我展示墙”等视觉策略呈现成就。该研究为多重制度逻辑下的合法性构建提供了新的实证证据与理论视角。


刘书博、吕梦娜(博士生)、黄秋莉(博士生)的论文《从志业到专业:中国管理学者多重身份研究》2024年发表在《Humanities & Social Sciences Communications》(中财A类, JCR Q1/中科院一区)。基于深度访谈与历史文献,该研究追溯了20世纪以来中国管理学者职业身份的演变历程:历经“家国志士”、“知识分子”、“单位人”至“职场人”四阶段,受国家政策、教育体制及社会文化多重影响。研究指出,在市场化改革与绩效管理压力下,学者的“专业性”呈现工具化与被动适应特征,面临身份困境。成果揭示了中国高校人文学者身份变迁脉络,为理解制度环境变革中的知识分子角色转型提供了重要参考。


刘书博、吕梦娜(博士生)、黄秋莉(博士生)、张旭(博士生)的论文《中国“双一流”高校预聘制中的手段-目标脱钩:制度逻辑视角》2025年在线发表在《Asia Pacific Education Review》(中财A类, JCR Q1)。该研究剖析了“双一流”高校预聘制实践中出现的系统性“手段-目标脱钩”现象。质性分析表明,市场、管理和国家等非学术逻辑的独立运行,扭曲了原本由学术逻辑主导的晋升制度,导致激励机制异化为数量导向的“学术竞赛”。三种非学术逻辑间的兼容性进一步固化了脱节现象,抑制了制度反思空间。研究揭示了晋升制度的内在逻辑冲突,拓展了“手段-目标脱钩”的组织理论视角,为高教治理改革提供理论基础。


系列成果充分展现了我院教师回应时代命题、深耕中国语境的学术定力与理论创造力,亦体现了学院推动组织化科研、聚焦本土深度研究的有效机制。学院将持续支持教师立足本土实践、面向国际前沿,产出兼具理论深度与现实意义的高水平成果,助力构建与传播中国特色管理学术体系。




撰稿:刘书博

审核:林嵩 刘小元